国产人妖自慰一区二区_商务出差出轨女老板在线观看_精品无码一级AV爽爽爽爽_色欲Av成人福利在线

搜索
返回醫(yī)療健康
12345
發(fā)新帖 回復
樓主: 夏夜暖風
收起左側

[健康養(yǎng)生] 黃帝內經

[復制鏈接]
樓主
  • TA的每日心情
    無聊
    2018-11-5 16:20
  • 簽到天數: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1#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12-14 15:42:23 | 只看該作者
    下卷 靈樞篇 官能第四十三

    【本章要點】
    一、說明針刺必須知道形與氣的關系,注意左右、上下、陰陽、表里以及各經氣血的多少、運行的順逆、出入流注交會等,以便取穴針治。
    二、掌握五輸穴的生理狀況,以及陰陽五行、四時八風、五臟六腑等理論,并結合面部的氣色,以斷定病變的性質和病灶所在。
    三、說明凡是太寒在里、陰陽俱虛,以及經氣下陷等癥,都宜用灸治。
    四、說明針刺補泄的手法。
    五、說明帶徒的原則,必須根據每個人的能力、性情、志趣和特點,分別傳授不同的技術。特別對徒弟要慎重選擇,提出: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①。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其正道,令可久傳后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圣王之道。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里,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于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于調氣,明于經隧,左右肢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把而行之,明于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于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皮膚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②。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上下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于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用針之服,必有法則,上視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觀百姓,審于虛實,無犯其邪。是得天之露,遇歲之虛③,救而不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觀于窈冥,通于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明于調氣,補瀉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處。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遙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其神④。
    雷公問于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聞官能奈何?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jié)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蛔嗍侄?,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注釋】
    ①以為一紀:古人以理清使之不亂叫做紀;以為一紀,就是通過整理,使之系統(tǒng)。
    ②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膈的上下有不同的臟器,應該知道病氣所在,以進一步知曉具體什么臟器的病變。
    ③歲之虛:指歲氣不足出現的反常氣候,如春天不溫暖,冬天不寒冷等。
    ④用針之要,無忘其神:指用針的關鍵在于調養(yǎng)神氣、推動生機,以扶正祛邪。

    【譯文】
    黃帝對岐伯道:我聽你講解九針的學問已經很多了,是難以計數的,這些內容經過我詳細的推究和考證,已經把它概括為一個系統(tǒng)的綱要。我現在親自讀一下,你聽了其中的理論后,有不對的就告訴我,并加以修正,使它得以流傳后世而不被遺忘,如果遇到合適的人,就傳授給他,不合適的人就不必和他說。岐伯恭敬地一拜后說:讓我來恭聽這些高深的道理吧。
    黃帝說:針刺治病的原理在于,必須知道病癥邪氣所在的部位,辨別分清左右上下、陰陽表里、血氣的多少、脈氣在全身運行的逆順情況,血氣出入交會的腧穴,才能根據病情作出適當的治療。應懂得如何排解結聚,了解補虛泄實的手法,以及各經經氣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確氣海、血海、髓海和水谷之海這四海的路線。觀察寒熱、羸弱疲困等癥的虛實情況。治療時要針對各經滎輸的不同部位而選取相應的穴位,并要謹慎地調理氣機,確知經脈循行的線路以及左右支絡相交的地方?;加泻疅峤粻幍牟。鸵{和陰陽;患有虛實難辨的病,就要診斷明確使其通調平定;如患左右不協(xié)調的病,就要用繆刺的方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要明確經脈循行的順逆,一般來說,順的易治,逆的難治;陰陽調和之時,也就是病愈之時。審察清楚了疾病的標本、寒熱,確定了邪氣所在的部位,每次針刺治療時就不會發(fā)生錯誤。再掌握了九針的不同性能,那么針刺這門學問就掌握得較全面了。
    明白了井、滎、輸、經、合五腧穴的主治功能,在這些穴位上施以除疾補瀉泄的針法及行針時體位的屈伸出入和針的出入,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人體的陰陽兩個方面,是與五行相合的。五臟六腑,配屬于陰陽五行,也各有其所藏的功能。而四時八節(jié)的風,都有陰陽之分,各自侵犯人體的一定部位和臟腑,都會表現在面部的一定部位,顯現出不同的色澤。五臟六腑的病變,可通過觀察其疼痛的部位,再結合面部左右上下所顯現的顏色,就可知道疾病的寒濕屬性和病在何經。審察皮膚的寒溫滑澀,就能了解被何邪所苦了。膈以上為心肺所居處,膈以下為肝脾腎所居處,所以審察膈的上下,就可知道病氣的所在。首先要掌握經脈運行的道路,再選擇針刺的幾個穴位。用針宜少,進針要慢,刺入到一定深度后。應作長時間留針,使正氣徐徐入內。如果高熱在人體上部,就當推熱下行,使下和于陰,熱邪由下而上,就引導邪氣排除體外,同時又要注意,先病者應當先治,寒邪在外的,應當留針而用補法;寒邪入于中的,應當取合穴以泄之;有的寒邪不適宜用針,應改用灸法加以治療;上氣不足的,應當用導引推補的方法,引舉其氣以補其上;下氣不足的,應當用留針隨氣的方法,以充實其下;陰陽都虛的,當用灸法治療;寒氣厥而上逆,陽氣大虛,或骨側的肌肉陷下,或寒冷已過兩膝,就應當灸足陽明胃經的三里穴;陰絡所過之處,寒邪侵入而留滯在里面的,或寒邪由絡脈深入到內臟的,當用針推散其寒邪;如果經脈下陷,就應當用灸法治療;若脈絡堅實凝聚,也要用艾灸治療;如果不知道病痛的確切部位,就灸陽蹺脈的中脈穴和陰蹺脈的照海穴,男子取陽蹺,女子取陰蹺;如果男子取陰蹺,女子取陽蹺,這就犯了治療上的錯誤。知道了上述道理,針灸的理論就學完備了。
    學習用針治病,必須掌握方法和準則。上要觀察天氣陰晴的變化,下要注意四時、節(jié)氣的變化,以避免四時不正的邪氣侵入人體。要告誡廣大民眾:虛風實風都可傷人,平時應注意觀察,加強預防,才不至被邪氣所侵襲。遇到風雨災害,或遭受不正常氣候的傷害時,假如醫(yī)生不懂得這些知識,救治又不得力,就會使病情加重。所以只有了解了天時的宜忌,才能談論針治的意義,要繼承古人的成就,并在現代的醫(yī)療實踐中加以檢驗,只有仔細觀察微妙難見的變化,才可以通達變化的無窮的疾病。平庸的醫(yī)生是不會注意這些方面的,而精良的醫(yī)生卻很珍視它。如果診察不到細微的形跡變化,那么疾病就顯得神秘莫測,難以把握了。
    邪氣傷害了人體,便會出現惡寒戰(zhàn)栗,形體振動的癥狀;正邪(人在勞動出汗后,腠理開泄,此時偶爾遭受的風邪,稱為正邪——譯注)人體受傷害,先只是在氣色上稍微有一些變化,身體上并沒有什么特殊感覺,此時邪氣似有似無,若存若亡,癥狀也不明顯,病人的確切病情也不易知道。所以高明的醫(yī)生能根據脈氣的變化,在疾病的初期就進行治療;醫(yī)術低下的醫(yī)生,則往往要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知道如何進行治療,這樣就容易造成病人的形體衰敗。
    所以醫(yī)生在用針時,必須要知道脈氣運行的所在部位,再守候其出入的門戶,并應知道怎樣來調理氣機,哪里該補,哪里該泄,手法上是應快還是應慢及應當取的穴位。如用泄法,則須采用圓活痢覃的手法,直刺病處而轉針,使正氣得以運行。操作時進針要快,出針要慢,以引邪氣外出,進針時,針尖的方向要迎著經氣的運行方向,出針時要搖大針孔,邪氣才會很快地外泄。如用補法,則須采用端正從容的手法,首先在皮膚上導引揉按,令病人舒緩,看準穴位,然后用左手按引其穴位,使周圍平展,右手推循著皮膚,輕輕地捻轉,慢慢地將針刺入,刺入時針身必須端正,刺針的人要安心靜神,堅持不懈地等候氣至,氣至后要稍微留針,待經氣通暢后則應快速出針,隨即在穴位的皮膚上揉按,使針孔迅速閉合,這樣真氣就能存于內而不外泄了??傊冕樀年P鍵,在于不要忘記調養(yǎng)精氣。
    雷公問黃帝道:“針論”說:如遇到合適的人就傳授給他,不是合適的人就不必跟他說。那么,你怎樣來判斷誰是適當的人選呢?黃帝說:根據每一個人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觀察他的品德和能力,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合適的人選。
    雷公說:我想知道怎樣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才能而分別使用呢?黃帝說: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讓他分辨各種色澤;聽覺敏銳的人,可以讓他辨別聲音;言語痢覃,善于講話的人,可以讓他傳達言論;語言徐緩,行動安靜,心細手巧的人,可以讓他使用針灸,調理氣血的順逆,觀察陰陽的盛衰,以及兼理各種治療工作;手勢輕緩,舉止柔和,性情平和的人,可以讓他做按摩導引,用運行氣血的方法來治病;生性嫉妒,口舌惡毒而且語言輕薄的人,可以讓他唾癰腫,咒邪病。若是爪甲粗惡,手勢狠毒,做事常常損壞器具的人,可以讓他揉按積聚,抑制痹痛。這樣依據每個人的才能,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各種治療方法才能得以施行,他們才能聲名遠揚。否則,傳人不當,就不會成功,老師的聲名也會被埋沒。所以說,遇到合適的人才能教他,不合適的人就不能教,也就是這個道理。試人的手是否狠毒,可叫他按烏龜,把烏龜放在器具下面,將他的手按在器具上面,手毒的人按五十天,烏龜就會死;而手柔順的人,即使過了五十天烏龜也還是活著的。
    樓主
  • TA的每日心情
    無聊
    2018-11-5 16:20
  • 簽到天數: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2#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12-14 15:42:40 | 只看該作者
    下卷 靈樞篇 論疾診尺第四十四

    【本章要點】
    一、論述了診尺膚的范圍及其診斷價值。說明從尺膚的滑澀、大小、寒熱等不同變化,以“從外知內”的原理,可以了解疾病虛實,寒熱的屬性,表里、上下的部位等。
    二、觀察眼睛所現的五色,可以了解病屬何臟;從目中赤脈延伸的方向,以了解目痛病屬何經;從赤脈出現在瞳子上的多少,以預測寒熱病死期的長短。
    三、簡述齲齒、黃疸、妊娠等的診斷方法,以及血脈變化在診斷上的價值。
    四、運用陰陽消長、轉化的規(guī)律,說明四時寒暑往復的變化,由于四季各有不同的氣候,所以受邪后至下一季節(jié),可以產生不同的病變。

    【原文】
    黃帝問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亻亦,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①,先熱后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后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②,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③,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
    故曰:冬傷于寒,春生癉熱;春傷于風,夏生飧泄腸澼,夏傷于暑,秋生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是謂四時之序也。

    【注釋】
    ①炬然:高熱灼手的意思。
    ②脈:這里指赤脈。
    ③赤瓣飧泄:赤,做“青”講。指大便如瓣狀,色青,為消化不良的表現。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想不用望色、切脈的方法,而單獨依靠診查尺膚,就能說出所患之病,從外在的表現推測內在的變化,診尺膚的方法怎樣呢?岐伯說:診察尺膚的緊急或弛緩、高起或瘦削、滑潤或澀滯表現,以及肌肉的堅實或脆弱,即可確定屬于哪種疾病了。
    看到病人眼眶下凹陷處,有輕微浮腫,好像剛剛睡醒起床的樣子,頸部人迎脈搏動,時時作咳,若用手按壓患者手足,被按之處深陷不起的,這是風水膚脹的癥候。
    尺之皮膚滑而不澀目光澤的,是風??;尺部肌肉松軟柔弱的,是身體困倦、四肢懈怠的“解亻亦”病,喜好睡眠,肌肉瘦削的,是寒熱時發(fā),不易治愈;尺之肌膚滑潤如膏脂的,是風病;尺之肌膚澀滯不滑的,為血少營虛的風痹?。怀咧∧w粗糙不潤像干枯魚鱗的,是脾土虛衰、水飲不化的“痰飲”??;尺之肌膚灼熱,脈盛大而躁動的,是溫病,若脈顯盛大但不躁動而現滑利的,是病邪將被驅出,正氣漸復,為病將痊愈之象;尺之肌膚寒冷而脈小的,是泄瀉與氣虛的病;尺之肌膚高熱灼手,先發(fā)熱后發(fā)冷的,屬寒熱往來一類的疾??;尺之肌膚先覺寒冷,久按之后感覺發(fā)熱的,也是寒熱往來一類的疾病。
    肘部皮膚單獨發(fā)熱的,候腰以上部位發(fā)熱;手腕部皮膚單獨發(fā)熱的,候腰以下部位發(fā)熱;肘前部單獨發(fā)熱的,候肩背部發(fā)熱;肘后部單獨發(fā)熱的,候肩背發(fā)熱;臂之中部單獨發(fā)熱的,候腰腹部發(fā)熱;肘后緣以下三四寸的部位發(fā)熱的,腸中有蟲;手掌發(fā)熱的,候腹中發(fā)熱;手掌發(fā)涼的,候腹中發(fā)涼;手魚際白肉有青色血脈的,是胃中有寒。
    尺之肌膚高熱炙手,項部人迎脈大的,屬熱盛,當主失血;尺膚堅大,而脈小甚的,則見于氣虛,若加有煩悶現象,會立即死亡。
    目見赤色的病在心,見白色的病在肺,見青色的病在肝,見黃色的病在脾,見黑色的病在腎,黃色而兼見其他色而不能辨明的,主病在胸中。
    診察目痛,有赤色的絡脈從上向下的,屬于太陽經的??;從下向上行的,屬于陽明經的??;從目外向內行走的,屬于少陽經的病。
    診察有寒熱往來的病時,如果目中有赤脈從上向下貫瞳子,見一條赤脈的,一年死;見一條半赤脈的,一年半死;見兩條赤脈的,兩年死;見兩條半赤脈的,兩年半死;見三條赤脈的,三年死。
    診察齲齒痛時,按壓陽明之脈,有病變的部位必單獨發(fā)熱,病在左側的左側熱,在右側的右側熱,在上的上熱,在下的下熱。
    診察絡脈時,若皮膚多赤色絡脈的多屬熱癥,多青色的多屬痛癥,多黑色的是久痹,若赤、黑、青皆多而兼見的,為寒熱病,身體疼痛。
    面色微黃,牙齒垢黃,指甲上也現黃色的,是黃疸病。若嗜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有澀象的,不嗜飲食。
    患病之人,在手橈骨部位的寸口脈和頸部的人迎脈小大以及浮沉相等的,為難治之病。女子手少陰心脈動甚的,為懷孕的征象。嬰兒有病時,其頭發(fā)都向上豎起的,必定死亡。若耳部絡脈色青而隆起的,主抽搐腹痛。大便青綠色有乳瓣,泄下完谷不化,再加之脈小弱,手足寒冷的,其病難治;若泄瀉脈大,手足溫暖的,易治。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寒暑往復,其規(guī)律是陰盛至極則轉變?yōu)殛枴j柺⒅翗O則轉變?yōu)殛?。陰性主寒,陽性主熱?br /> 所以寒到一定程度就會變熱,熱到一定程度就會變寒。因此說寒能生熱,熱能生寒。這是陰陽變化的道理。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立即發(fā)病,到了春天就會發(fā)生溫熱?。淮禾旄惺芰孙L邪不即發(fā)病,到了夏天就發(fā)生泄瀉、痢疾?。幌奶旄惺苁钚安患窗l(fā)病,到了秋天就容易發(fā)生瘧疾;秋天感受了濕邪不即發(fā)病,到了冬天就發(fā)生咳嗽病。這是由于四季氣候不同,依春、夏、秋、冬的順序而發(fā)生的各種疾病。
    樓主
  • TA的每日心情
    無聊
    2018-11-5 16:20
  • 簽到天數: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3#
     樓主| 發(fā)表于 2018-12-14 15:43:02 | 只看該作者
    下卷 靈樞篇 九針論第四十五

    【本章要點】
    一、說明九針的原理,九針名字的由來,以及如何對應關系。
    二、解釋針的長短劃分標準。
    三、詳細講解人的形體是怎樣與自然界的九野相應。

    【原文】
    黃帝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矣,余猶不能寤,敢問九針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于一而終于九①。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②。
    黃帝曰:以針應九之數,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數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③數焉,以針應數也。
    一者,天也。天者,陽也,五臟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臟六腑之蓋④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陽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
    四者,時也。時者,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為瘤病者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⑤,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
    六者,律也,律者,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氂⑥,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竅⑦,邪之所客于經,而為痛痹,合于經絡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yǎng)者也。
    八者,風也。風者,人之股肱八節(jié)⑧也。八正⑨之虛風⑩,八風傷人,內舍于骨解腰脊節(jié)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節(jié)解皮膚之間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風水之狀,而溜不能過于機關大節(jié)者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于關節(jié)者也。
    黃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
    岐伯曰:一曰镵針者,取法于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二曰圓針,取法于絮針,筩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間氣。三曰提針,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四曰鋒針,取法于絮針,筩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五曰鈹針,取法于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六曰圓利針,取法于氂針,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內也,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者也。七曰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八曰長針,取法于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者也。九曰大針,取法于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jié)者也。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之法也。
    黃帝曰:愿聞身形,應九野,奈何?
    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于灸刺。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形。
    五臟氣,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語,脾主吞,腎主欠。
    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五并:精氣并肝則憂,并心則喜,并肺則悲,并腎則恐,并脾則畏,是謂五精之氣,并于臟也。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此五臟氣所惡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勞: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五久勞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五發(fā):陰病發(fā)于骨,陽病發(fā)于血,以味發(fā)于氣,陽病發(fā)于冬,陰病發(fā)于夏。
    五邪: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血痹;邪入于陽,轉則為癲疾;邪入于陰,轉則為喑;陽入之于陰,病靜;陰出之于陽,病喜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足陽明太陰為表里,少陽厥陰為表里,太陽少陰為表里,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里,少陽心主為表里,太陽少陰為表里,是謂手之陰陽也。

    【注釋】
    ①始于一而終于九:從一開始,到九終止。指一切事物由少到多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②九以法野:野,是分野的意思。古代九州區(qū)域的劃分叫做九野。
    ③黃鐘:六律之一,古代矯正音律的一種樂器。
    ④蓋:又叫華蓋,指封建帝王專用的車蓋或者傘。五臟中肺臟的部位最高,覆蓋其他臟腑之上,形狀如傘蓋,所以說肺為五臟六腑之蓋。
    ⑤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音,指五音。冬至陰極陽生,月建在子;夏至陽極陰生,月建在午。
    ⑥氂(máo):馬尾長而有韌性的毛。
    ⑦星者,人之七竅:北斗有七星,多以此為典例。天有七星,比擬人有七竅,可以引申為天空星辰密布,人身空竅也很多。
    ⑧八節(jié):概括通身關節(jié)的意思。
    ⑨八正: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⑩虛風:賊風,指四時反常的氣候。
    淫邪:指邪氣過盛,蔓延為害。
    綦針:指縫紉用的長針。
    九野:指九宮的位置。
    大禁:大,普遍;禁,指禁忌針刺的日期。
    熨引:指用藥溫熨導引。
    針石:石針,通常稱砭。為古代切刺皮膚,排膿放血的手術工具。
    醪藥:即藥酒。
    淡入胃:甘及薄為淡,屬土。五谷都具淡味,而受納于胃。
    五勞:指勞逸過度,積久形成的五種勞傷。
    裁:節(jié)制的意思。
    轉:搏結的意思。
    癲疾:指頭部疾患,如頭痛、眩暈等。
    表里:指內外陰陽的相互聯系。陽經行于身體外側,主表;陰經行于身體內側,主里。

    【譯文】
    黃帝說:聽你講解九針方面的學問后,覺得其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但其中有些我還不能徹底領悟,請問九針的原理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岐伯說:九針是根據天地的大數而定的,它從一開始,到九終止。所以一數取法于天,二數取法于地,三數取法于人,四數取法于四時,五數取法于五音,六數取法于六律,七數取法于七星,八數取法于八風,九數取法于九州的分野。
    黃帝說:針和九個數字是怎樣相對應的呢?岐伯說:古代圣人發(fā)明了天地的數理,從一到九為基本數,所以據此建立了九州的分野。若將九與九相乘,九九八十一,便創(chuàng)立了黃鐘之數,九針正與此數相應。
    一數應于天,天屬陽。五臟中與天相應的是肺臟,因肺在臟腑中的位置最高,覆蓋著五臟六腑,猶如天覆蓋萬物一樣。人體在外的皮膚,也是屬于陽分的淺表部,針對這種淺表的病癥,制造了九針,其針頭大,針尖銳利如箭頭,利于淺刺而不致深入肌肉,僅取其通調肌表的陽氣,排出邪氣。
    二數應于地,在人體與脾相應。脾屬土而外主肌肉,為治療肌肉的病癥,制造了圓針,其針身硬直如圓柱,針尖橢圓如卵,用以治療邪侵肌肉的病,而不致損傷肌肉,如果肌肉受傷過度,就會使脾氣竭絕。
    三數應于人。由于人的成長和生存依賴血脈的不斷運行,所以為了治療血脈的病癥,制造了九針,其針身大,針尖圓面微尖,可用來按摩脈絡,而不致刺入皮膚、陷入肌肉,能使氣血流通,充實正氣,排出邪氣。
    四數應于四時。四時八方的風邪,侵入人體的經脈中,會導致頑固的病癥。為了治療這種頑固的疾病,制造了鋒針,其針身長直似圓柱,針尖鋒利,可用來泄除熱邪,刺絡放血,從而消除固疾。
    五數應于五音。五音的五數,位于一和九兩個數之間,在九宮數中,一代表冬至一陽初生之時,月建在子。九代表夏至陽氣極盛之時,月建在午,五在二者中間。如果人體陰陽相離,寒熱相爭,兩氣搏聚,就會使氣血滯而不散,發(fā)為癰膿。正是為了治療這類病癥,制造了鈹針,其針尖扁而鋒銳如劍,可用來刺破癰疽,排除膿血。
    六數應于六律。六律高低有節(jié),協(xié)調陰陽四時,與人體的十二經脈本配合。當虛邪賊風侵襲人體的經絡時,就會引起突發(fā)性的痹癥。為治療這類病癥,制成了圓利針,其針尖如長毛,圓而且銳,針身略粗,用以治療急性病癥。
    七數應于七星,與人體的七竅相應。若外邪侵入經脈,就會產生痛痹,使邪氣潛藏于經絡中。為治療這類病癥,制成了毫針。其針尖纖細如蚊虻的嘴,針刺時要靜候其氣,慢慢地進針,輕微地提插,留針時間要長,使正氣得以充實,邪氣得以消散。出針后還要注意調養(yǎng)身體。
    八數應于八風,與人體上下肢的八節(jié)相應。如四時八節(jié)的虛邪賊風侵襲人體,并侵入人體的骨縫、腰脊關節(jié)及腠理之間,就會造成邪氣深著的痹癥,為治療這類病癥,制成了長針,這種針針身較長,針尖鋒利,用來治療邪深日久的痹癥。
    九數應于九野,人體的關節(jié)骨縫和皮膚之間相應,當邪氣侵淫深入,流注充溢于人體時,就會出現風水浮腫、水液留滯、關節(jié)腫大的病癥。為治療這類病癥,制成了大針,其針形如杖,針身粗大,針鋒微圓,以通利關節(jié)、運轉大氣,排泄關節(jié)內積滯的水汽。
    黃帝說:針的長短,有一定的劃分標準嗎?
    岐伯說:镵針模仿巾針制成,其針頭大,在距離針的末端半寸左右,就尖銳突出,狀如箭頭,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熱在頭、身的疾病,用來淺刺皮膚瀉去熱邪;圓針,模仿絮針制成,其針身硬直且為圓形,針頭橢圓如卵,長一寸六分,主治邪在分肉之間的疾病,可作按摩之用;提針,模仿黍粟制成,其針頭圓而微尖,針長三寸半,主要用來按摩經脈,使氣血流通,排出邪氣;鋒針,也是模仿絮針制成的,針身硬直為圓柱形,針尖銳利,長一寸六分,用于瀉熱、放血;鈹針,模仿寶劍的劍鋒制成,寬二分半,長四寸,主治較大的癰膿,寒熱相爭的病癥,用來切開癰排膿;圓利針,針形細長如毛,針尖稍大,針身稍小,用于深刺,長一寸六分,主治癰癥和痹癥;毫針,針形纖細如毫毛,長一寸六分,主治邪在絡的寒熱痛痹等?。婚L針,模仿綦針制成,長七寸,主治邪深病久的痹癥;大針,模仿鋒針制成,但針鋒微圓,針身粗大,長四寸,主治因關節(jié)間積水而浮腫的病癥。以上所述,就是九針的形狀及大小長短的法度。
    黃帝說:請你詳細講解一下人的形體是怎樣與自然界的九野相應的?
    岐伯說:請讓我說明身形與九野相應的情況。左足應于立春艮宮即東北方,在日辰正當戊寅、己丑;左脅應于春分震宮即正東方,在日辰正當乙卯;左手應于立夏巽宮即東南方,在日辰正當戊辰、己巳;前胸、咽喉、頭面應于夏至離宮即正南方,在日辰正當丙午;右手應于立秋坤宮即西南方,在日辰正當戊申、己未;右脅應于秋分兌宮即正西方,在日辰正當辛西;右足應于立冬至乾宮即西北方,在日辰正當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于冬至坎宮即正北方,在日辰正當壬子;六腑和肝、脾、腎三臟,都在膈下腹中的部位,應于中宮,其大禁的日期,為太一移居中宮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掌握了人體的九個部位與九個方位的相應關系,就可以測知八方當令節(jié)氣的所在,及其與人體上下左右相應的各個部位。身體某處患有癰腫的,若要進行治療,切不可在與其相應的時日里切破排膿,這就叫做天忌日。
    形體安逸而精神苦悶的人,其病大多發(fā)在經脈,治療時宜用艾灸和針刺;形體勞苦,但精神快樂的人,其病大多發(fā)于筋,應當用溫熨和導引的治法;形體安逸、精神愉快的人,其病大多發(fā)在肌肉,治療時要用針刺和砭石;形體勞苦,精神也苦悶的人,其病多發(fā)在咽喉,宜用味甘的藥物調治;屢受驚恐,但筋脈氣血通暢的,其病多發(fā)為肌肉麻痹不仁,治療時要按摩和用藥酒的方法。這就是五種形志之人生病時各自所具有的特點和治法。
    五臟之氣失調,各有其所發(fā)主的病癥:心主噫氣,肺主咳嗽,肝主多語,脾主吞酸,腎主呵欠。
    六腑之氣失調,也各有其主的病癥:膽為怒,胃為呃逆,大腸小腸為泄瀉,膀胱為遺尿,下焦為水腫。
    五味入胃,各有其歸屬的臟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稱為五入。
    五臟的精氣相并,各有其所發(fā)生的病癥:精氣并于肝則肝氣抑郁而生憂慮,并于心則喜笑,并于肺則悲泣,并于腎則善恐,并于脾則畏懼。
    五臟之氣所惡:肝惡風,心惡熱,肺惡寒,腎惡燥,脾惡濕。
    五臟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肝主目液,肺主涕液,腎主唾液,脾主涎液。
    五種由于勞逸過度而造成的損傷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則傷筋。
    五味也各有所走向: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稱為五走。
    飲食的五裁:病在筋的,不能多食酸味;病在氣的,不能多食辛味;病在骨的,不能多食咸味;病在血的,不能多食苦味;病在肉的,不宜多食甘味。即使素有嗜好而想多吃,也不可吃得過多,必須自己注意加以節(jié)制。
    五臟之發(fā)?。宏幹疄椴?,發(fā)骨疼等;陽之為病,多發(fā)血痹等;五味為痹,發(fā)于氣不調;陽虛之病發(fā)于冬,陰虛之病發(fā)于夏。這就是所謂五發(fā)。
    邪擾五臟所致的病變:邪氣進入陽分,陽熱熾盛則病狂;邪氣進入陰分,陰寒過盛則為血痹;邪入陽分,摶而氣上逆不下,就會引起頭痛、眩暈之類病癥。病邪進入陰分,搏聚不去而為啞,病邪由陽進入陰,則病勢趨于靜;病邪由陰出于陽,則易發(fā)怒。
    五臟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和精。
    五臟的功能各有所主:心主血脈,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
    陽明經多血多氣,太陽經多血少氣,少陽經多氣少血,厥陰經多血少氣。所以說在針刺治療時,陽明經宜出氣出血;太陽經宜出血,不宜出氣;少陽經宜出氣不宜出血;太陰經宜出血不宜出氣;厥陰經只可出血,不可出氣;少陰經只可以出氣而不適合出血。
    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之間的關系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互為表里,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表里,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互為表里。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之間的關系為: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互為表里,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互為表里,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互為表里。
    返回醫(yī)療健康
    12345
    發(fā)新帖 回復
    使用 高級模式(可批量傳圖、插入視頻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隨論(請注冊中文用戶名)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公司簡介 |  公司動態(tài) |  廣告合作  |  產品服務 |  誠聘英才 |  友情鏈接  |  法律聲明 |  隱私保護 |  聯系我們  |  幫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