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擔當,叫休戚與共;有一種團結,叫守望相助
0 [* E3 p+ ^' r0 k4 s4 e8 I. m又到5月,十年前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震后最初幾天,緊急調運的帳篷在災區(qū)的路邊堆成了山,誰來轉運搭建?處處缺人,當地干部眉頭緊鎖。一輛農用三輪車停了下來,車上跳下來十位漢子,開口問:“俺們幫忙?”
這群漢子來自山東莒縣,擠著一輛三輪車,帶著3000元錢、38箱礦泉水、50箱方便面、50公斤山東煎餅從老家出發(fā)。三輪車不能上高速,他們就翻山越嶺,幾天幾夜后,終于趕到災區(qū)。
在南京市江寧區(qū)募捐點,一位拾荒老人上午捐了5元后,下午又將多年積攢的零錢,到銀行兌換了一張百元現鈔捐出。而他身上的衣服到處是破洞。
這是中華民族血脈里流動的善良與擔當。震后僅一個月,黨中央一聲號召,19個省市“一對一”援建重災縣,30多萬援建大軍先后奔赴地震災區(qū),近百萬志愿者自發(fā)前來,海內外同胞紛紛援助,災區(qū)成了建設戰(zhàn)場:
——劍門天下險,地震給這里造成極大破壞。黑龍江省召開專題會議,確定劍閣縣為“龍江第一縣”。
“恨不得一下子就將倒塌的房子給扶起來!”初到劍閣,黑龍江省援建總指揮劉國會看到困守在帳篷里的老人落淚了。這位大慶的漢子拼命地干。血壓上升,就悄悄服藥,然后繼續(xù)苦干。
——北川白坭鄉(xiāng),震后成為“孤島”。山東煙臺援建干部張耀征晚上睡在帳篷里。
“四川是當年紅軍經過的地方。”張耀征說,“作為黨員,我要對得起先輩灑在這里的鮮血?!?/font>
——汶川綿虒鎮(zhèn),岷江兩岸懸崖高聳。廣東援建專家張彤意外骨折,他拄著拐杖上工地,小腿里鋼板螺絲松動,腳踝滲血。他說:“不親眼看到,我無法想象西部是怎樣用資源、人力支持東部發(fā)展。東部現在富了,支援西部是我們的責任?!?/font>
當上海援建隊伍從青城山駐地撤離時,上萬人從周邊村子趕來送行。上海援建者眼含熱淚,依依不舍。
隊伍撤了,情永在。這份情,從搶險救援、災后重建到10年后的今天,越來越濃。
在青川,浙江茶產業(yè)鏈條“嫁接”到四川青山綠水間,僅援建一個300多人的茶葉合作社,就讓200多名農民脫貧。2017年,青川電商交易額4億多元,一個山溝縣變成了“電商強縣”。
……
在黨和政府的高效組織下,干部與群眾、國企與民企、社會組織與個人,上下同心、多方聯動、并肩奮斗,匯成了團結協作、發(fā)展振興的洪流。

在四川北川天訊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對導電布測電阻(3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 攝
# R) k9 b* q0 T
0 Q4 N: j+ G1 d: m* d: O有一種責任,叫先鋒模范;有一種重生,叫自強不息% n$ t) b0 w1 ]' z0 N$ i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援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后重建被稱為“世界性難題”,沒有先例可循。
震后第一時刻,黨中央作出指示,強調搶救人民生命是當務之急,盡力安排好災區(qū)人民群眾生活。災后重建和發(fā)展中,黨中央要求,必須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民生優(yōu)先”原則。
有黨作“主心骨”,有全國人民做后盾,災區(qū)干部群眾內生動力噴發(fā)。
“這里沒有抱怨?!闭鸷?,前往災區(qū)崇州做志愿者的美籍人士約翰這樣描述他看到的情景,“一位村里的干部在淚水中為幸存者工作著,他的父母、妻子和孩子都遇難了?!?/font>
哪里有受災群眾、哪里有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哪里就有黨的基層組織、哪里就有黨的工作。
唐家山堰塞湖出現險情后,中共游仙區(qū)黨委及時成立了9個臨時黨委、43個安置點黨支部、296個帳篷黨小組和200余支黨員義務服務隊,組織3000多名黨員成功疏散轉移群眾8萬余人。
是黨員就得站在前,是干部就得擔起責!
災區(qū)特別是10個極重災區(qū)的黨員干部大比例承受了失去親人或傷殘之痛,但他們堅守在崗位上,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共產黨員鐘世平地震時擔任什邡市紅白中學副校長,在兩位親人遇難、自身受傷的情況下,堅守在學校救人現場;災后又響應組織號召,加入臨時成立的什邡市關愛辦,關心幫助失去親人的困難家庭,一干就是10年。共產黨員楊凱同樣忍著親人離世之痛,地震時積極組織所在林場開展自救,震后帶領28個班組以每年一萬畝的速度完成鞍子河保護區(qū)中幼林的撫育。
災難激發(fā)實干,創(chuàng)新帶動發(fā)展。汶川縣水磨鎮(zhèn)震前是阿壩州工業(yè)重心,集中了全州3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yè)。重建中,當地黨委和政府痛下決心搬離污染企業(yè),打造出有濃郁羌族風韻的“生態(tài)旅游小鎮(zhèn)”,被聯合國譽為“災后重建的燈塔”。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四川以災后重建為契機,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開放創(chuàng)新,不僅挺過了大災考驗,更為今天的高質量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綿竹市堅定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在原機械加工產業(yè)因災搬遷損失上百億產值的逆境下,堅決退出污染環(huán)境的磷礦開采,走農旅、文旅業(yè)融合發(fā)展的轉型之路,去年接待游客人數接近600萬人次,農民收入年均增長了12%,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1.96:1。
10年生聚,滄桑巨變。穿行于災區(qū)的山川城鄉(xiāng),一度破碎的山河已煥然一新,川陜甘41個重災縣(市、區(qū))經濟社會生態(tài)文化全面超越震前水平。走近災區(qū)干部群眾,我們感受到的是中華兒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力量。(記者惠小勇、叢峰、江毅、周相吉、謝佼、楊迪)

演員在汶川縣水磨鎮(zhèn)萬年臺進行民俗表演(2012年5月23日攝)。新華社發(fā)(王飛 攝)
$ Y% D7 n# Y$ Z5 j" ?
+ g7 D' K( D. L' v" X7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