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拂曉森林 于 2019-9-23 11:33 編輯
我國歷史上22個著名的關隘,看看都有哪些,分別位于哪些地方?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035.jpg (216.83 KB, 下載次數: 74)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2 上傳
小的時候聽評書《楊家將》里有楊六郞守三關的故事,當時也不太懂這個“三關”是個啥意思,但感覺是和軍事有關的。后來,了解到“關”這種設施是建在一個國家的要地、險地、要道,用于作為交通樞紐和軍事上控制出入,并且還有經濟上征收賦稅等功能。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擁有過很多著名的關隘,還在這些關隘中留下了一幕幕多彩的、波瀾壯闊的篇章。下面咱們就系統(tǒng)的把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關”逐一的梳理出來,看看都有哪些:
1、函谷關。因其位于歷史上中原地區(qū)與關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上,發(fā)生過很多有名的戰(zhàn)爭和故事,所以此關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戰(zhàn)國和秦代時的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市西,東有崤關,西有潼關,有路如槽,深險如函,故名函谷。《戰(zhàn)國策?秦策》稱:“秦西有崤函之固,車不得方軌,騎不能并行?!睗h武帝時將秦關移到新安縣東北,是為漢代函谷關。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043.jpg (112.62 KB, 下載次數: 59)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2、潼關,和函谷關一樣,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關隘,戰(zhàn)國秦漢以來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潼關位于今天的陜西省潼關縣,因近潼水而得名,古代名為桃林塞,為關中的東大門。潼關在歷史上的影響比函谷關深遠,其重要性在于延續(xù)時間長,歷經戰(zhàn)國、秦、漢、唐、宋、元、明、清至民國都得到不斷整修。而歷史上發(fā)生在潼關的戰(zhàn)爭更是難以計數。三門峽水庫修成后,潼關城磚被拆除,僅剩土垣。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047.jpg (125.49 KB, 下載次數: 70)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3、大散關,位于今陜西寶雞市西南,為歷史上控扼秦蜀交通陳倉故道上的咽喉之地。早在蜀漢時期,大散關多次為蜀軍占據,宋代宋金之間也不斷在大散關附近征戰(zhàn)。今川陜公路、寶成鐵路由此經過,關下立“古大散關”碑。宋代陸游有“樓船夜雪瓜洲,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流傳至今。
4、武關,位于陜西丹鳳縣東20公里商山谷中,與潼關、蕭關、大散關合稱秦之四塞。早在戰(zhàn)國時武關就是從東南出人關中的重要險口,歷史上從戰(zhàn)國經漢唐明清都有在此關附近征戰(zhàn)的記載,劉邦、黃巢、李自成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5、玉門關,漢武帝所置通往西域的重要關聯(lián)署,因從西域輸人和闐玉石由此道經過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東南離教煌80公里?,F(xiàn)玉門關古城堡已被沙漠環(huán)繞。在漢玉門關東20公里,有大方盤城,為漢晉時期的軍需倉庫。唐代玉門關東遷今瓜州縣雙塔堡,但遺跡已經難以辨認。玉門關為漢唐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險,漢代為都尉治地,軍事征戰(zhàn)和商旅往返不斷,歷史上留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愿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等名句。
6、陽關,與玉門關一樣,是我國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關口位于今甘省敦煌西南70公里古董灘附近,因居玉門關之南,故稱陽關。據考古發(fā)據證明,陽關遺址達1萬平方米,當年十分繁華。漢唐時期陽關與玉門關一樣,是西北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關隘,歷史上留下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052.jpg (137.03 KB, 下載次數: 70)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7、嘉峪關,位于今甘肅嘉峪關市西南,為明代長城西端終點?,F(xiàn)在的關城初筑于明洪武五年(1372),明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明代嘉峪關是通往西北地區(qū)的一個重要關口,關外少數民族多取此道進貢,是明軍與西北民族征戰(zhàn)的一個重要關隘。明代關外多為少數民族控制,故一般認為一出關就十分荒涼,悲傷之情油然而生,故有“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干”之說。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057.jpg (110.69 KB, 下載次數: 78)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8、鐵門關,位于新疆焉耆縣和庫爾勒市之間,為古代塔里木盆地與南疆、北疆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早在晉代便開始設立關,因其險而稱鐵門關。峽谷亦稱鐵關谷,今稱哈滿溝。鐵門關作為唐代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唐代玄奘取經曾經過此關。在華北地區(qū)還有一個鐵門關,即今古北口,又稱虎北口,位于今北京密云東北。早在唐代便開始設立北口、東軍守捉,宋代是宋遼使臣出入必經之地,金貞祐二年(1214)建立鐵門關,明建立古北口城,名營城。明清以來,古北口成為華北重要南北交通要險,征戰(zhàn)不已。
9、武勝關,位于今河南、湖北交界處的大別山脈雞公山下,北為河南信陽界,南為湖北隨州廣水界,舊稱直轅,春秋時有“全楚之襟”之謂,秦代稱為武陽關,南宋改稱武勝關,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三關”,自古為北上中原和南下湖廣要關。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早在戰(zhàn)國時期,“三關”便是楚、吳爭奇之地,南北朝時又成為魏、梁交戰(zhàn)之地。唐末王仙芝、宋代岳飛、太平天國洪秀全、20世紀的近代軍閥都曾在三關激戰(zhàn)。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02.jpg (90.87 KB, 下載次數: 68)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10、山海關,又稱榆關、臨榆關,位于河北秦皇島市東北,是中原地區(qū)與東北地區(qū)的交通咽喉,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山海關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因建于山海之間而得名。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戰(zhàn)爭都曾發(fā)生在山海關,其中以李自成與吳三桂的戰(zhàn)斗最為激烈。娘子關,位于河北與山西平定縣交界處,是河北出入山西的重要關口,有“三晉門戶”之稱。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07.jpg (88.21 KB, 下載次數: 64)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11、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代初年李淵之女平陽公主率兵守衛(wèi),有娘子軍之稱,故取名娘子關。唐宋以來娘子關便不斷發(fā)生征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時中國軍隊曾在娘子關一帶與日本軍隊激戰(zhàn)。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11.jpg (174.86 KB, 下載次數: 69)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15.jpg (145.46 KB, 下載次數: 77)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12、居庸關,位于北京昌平區(qū),漢代便有居庸關之稱,三國時改稱西關,北齊時改稱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之稱。以后歷代都稱居庸關。明代居庸關與倒馬關、紫荊關合稱長城“內三關”,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宋明以來居庸關的征戰(zhàn)不斷,成為一個古老的戰(zhàn)場。
13、雁門關,另一名西徑關,在山西代縣西北20公里,與寧武關、偏關統(tǒng)稱“外三關”,或許也是開篇時所說的楊六郞守三關的所在地,是山西北通游牧民族地區(qū)的重要關隘?,F(xiàn)在的關城為明洪武七年(1374)所建,萬歷年間復筑門樓。歷史上有關雁門關的征戰(zhàn)頗多,戰(zhàn)國時趙國李牧,漢代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宋代楊業(yè),明代李自成等都曾在雁門關一帶攻戰(zhàn)。
14、劍門關,位于四川劍閣縣劍門關鎮(zhèn),古稱梁山,即大劍山,因兩山相峙如門,故稱劍門。劍門關地處歷史上川陜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為出入川陜的最重要關驗,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三國時期諸葛亮便在大小劍山間開鑿閣道15公里,以后歷代征戰(zhàn)多有取用劍門之險。由于劍門關關系四川生死存亡,故歷史上有“打破劍門關,好比得四川”之稱。
15、婁山關,另名婁關、太平關,位于大婁山中,是由川入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也是唐宋元明歷朝割據播州的楊氏對抗朝廷的重要天險。明代劉鋌只是繞小道從后面才將婁山關攻破,最后戰(zhàn)勝楊應龍。紅軍長征時曾兩次攻破婁山關,故毛主席留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著名詩句。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20.jpg (149.21 KB, 下載次數: 65)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16、南津關,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東峽口,為古代楚蜀間通道上的重要關口。東漢岑彭曾從南津關大敗蜀軍,逆江而上攻占巴蜀。歷代沿長江而上下的征戰(zhàn)無不經南津關而戰(zhàn)。
17、瞿塘關,位于今重慶奉節(jié)東瞿塘峽口,又稱江關、鐵鎖關,是歷史上巴蜀與楚交通的重要關口,歷代取水路出入四川都受此關控扼。
18、清溪關,位于今四川漢源縣與甘洛縣交界處深溝,為歷史上四川通往云南地區(qū)通道的重要關口,歷史上唐與南詔征戰(zhàn)曾多次出入此關,紅軍也曾沿此關行進。此關與石門關(今云南鹽津縣豆沙關)同為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出入云南并通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關口。
19、梅關,位于廣東南雄市、江西大余縣交界處的梅嶺上,古稱秦關,又稱橫蒲關,因漢代禆將庚勝筑城守護,故又稱大庾關。歷史上有“嶺南第一關”、“南粵雄關”之稱。唐代宰相張九齡曾開大庾嶺路。梅關以多梅而著稱,一說漢代梅將軍在此守,梅嶺由此而得名。梅關有“一關隔斷南北天”之稱,歷史上的南北征戰(zhàn)多與攻守此關有關。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25.jpg (82.97 KB, 下載次數: 81)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20、韶關,位于廣東韶關市,是湘贛地區(qū)通往嶺南的重要關隘。宋開寶四年(971)潘美攻南漢劉鋹,曾在韶關激戰(zhàn)。近代以來,韶關仍為兵家必爭之地,征戰(zhàn)不斷。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29.jpg (153.47 KB, 下載次數: 69)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21、鎮(zhèn)南關,位于廣西憑樣市西南9公里,又名雞陵關、大南關、界首關,首建于明武年間,永樂六年(1408)改雞陵關為鎮(zhèn)夷關。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改為友誼關。此關為中國通往東南亞地區(qū)的重要關隘,近代史上曾在此發(fā)生過鎮(zhèn)南關大捷、孫中山鎮(zhèn)南關起義。
22、仙霞關,在浙江江山市保安鄉(xiāng)西南,為浙江入福建的重要咽喉之地。嶺上有六關,每關有門兩道。唐末黃巢曾率軍攻占仙霞關,開道700里,直趨建州。以后明代葉宗留礦工起義、劉永福農民戰(zhàn)爭、鄭成功與清軍對抗,都曾在仙霞關激戰(zhàn)。
微信圖片_20190923113135.jpg (166.96 KB, 下載次數: 77)
下載附件
2019-9-23 11:23 上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