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普通會員 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1-3-25 16:41 |
---|
簽到天數(shù): 6 天 [LV.2]偶爾看看I
|
5#

樓主 |
發(fā)表于 2019-3-5 10:05:10
|
只看該作者
四、從曾侯乙墓漆畫看先秦的軍事體育
地下出土文物無聲地講述千古歷史,曾侯乙主棺高大宏偉,長3.2、寬2.1、高2.19米,以銅框架嵌木板,髹漆并彩繪而成。內(nèi)棺長2.5、頭寬1.27、足寬1.25、高1.32米,棺身四周描繪著十分精細的龍、蛇、鳥、獸動物圖案和人物圖畫,色彩斑斕,鮮艷奪目。
內(nèi)棺中部第二方格位于格子門左邊,繪守衛(wèi)武士6個,分上、下排,均右手執(zhí)雙戈戟。最左(北)邊的上、下兩個形象相同:人首、人面、頭上兩尖角,兩耳肥碩,軀體著鱗甲紋,有手足及翼等五對,大尾一條,從軀體看似龜非龜,似獸非獸。上方兩個作獸首人面,軀體亦作獸形,均像跨在云端之上。下方兩個基本作人形,頭頂有角,角作鳥首形,碩耳、長髯。
內(nèi)棺中部第四方格,位于格子門右(南)邊,繪守衛(wèi)武士四個,亦分上下兩排,與門左(北)邊右(南)邊所繪四個武士基本相似,只是全為手執(zhí)雙戈戟,下層亦有武士(圖二)。右側(cè)棺身壁板的圖案亦有守門武士。內(nèi)棺共繪895只動物。有人面神4個,神獸武士20個。
這些棺畫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有神話傳說,也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景,那身著鳥獸服裝,手持戈戟的威武之士下肢微蹲,作舉重狀,應是舉重體育文化的生動反映。
中國最早無神論者、著名哲學家隨(曾)國賢臣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棺體所繪龍、鳳、鳥、獸為夢幻之物,它們成為手持雙戈、矛戟的武士的裝飾,應是季梁重人輕神思想的藝術表現(xiàn)。
棺畫中武士手持的雙戈長戟勾殺兵器,見于《周禮?夏官?司兵》,其書曰:“掌五兵五盾?!编嵭ⅲ骸班嵥巨r(nóng)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曾侯乙墓出土兵器自銘為“曾侯 之用殳?!卑趦?nèi)的上述兵器均在曾侯乙墓出土,與棺畫中的武士所持戈戟吻合。
《詩經(jīng)·秦風》:“王于興師,修我戈、矛?!?br />
《楚辭·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br />
《禮記·月令》說:“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祭祖祀神,必有巫覡歌舞。歌舞有武舞與文舞之別,二者舞者手持舞具和伴樂的節(jié)奏不同。文武手持羽、旄、帗、彩繒而舞;武舞則多執(zhí)朱干(盾)、玉戚(大斧)和劍、戟兵器而舞。武舞時樂器伴奏如雷鳴之聲,編鐘則會旋宮轉(zhuǎn)調(diào),激越奔放,上述鴛鴦盒所繪擊鼓者所跳為武舞;撞編鐘者所跳為文舞,樂節(jié)多為舒緩悠揚。商湯有稱為“大舞”的武舞,周王伐紂有“大武舞”,都是軍事武藝與樂舞的結合。
《禮記·檀弓》:“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br />
《詩經(jīng)·伯兮》:“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薄吨芏Y·夏官?司戈盾》注:“殳如杖,長尋有四尺。”即一丈多長,其上多棱,是殺傷力很強的兵器。
《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是以諸侯君臣,盡志于射?!敝艹兴拇笊涠Y,即大射、賓射、燕射、鄉(xiāng)射。
手持干戚武舞,拉弓競射,舉重,手搏等,形成武術功能多樣化發(fā)展,展示了古代體育文化的風貌。儒家孔子舉國門之關;墨家墨翟被譽為大“俠”,道家老聃提倡導引之術,兵家以兵書為論。曾侯乙把氣勢恢宏的編鐘架交給銅人托舉,何其壯哉!
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都主張以武立國,以德服眾,將健身強體的體育理念滲透于軍事、教育之中,數(shù)以千年而輝光不逝。曾侯乙編鐘架上的舉重銅人,棺畫中的持戈武士,鴛鴦盒上武舞圖,衣箱盒上的射鳥畫,都是研究先秦體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