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論壇
標題: 十五的月亮十七圓 [打印本頁]
作者: 不想說 時間: 2018-9-28 21:03
標題: 十五的月亮十七圓
本帖最后由 不想說 于 2018-9-28 21:43 編輯
走岀病房,已近子夜時分,晚風習習迎面吹來,驅散了滿臉的疲憊,皎潔的月光柔和地灑在大地上,喧嘩一天的城市安祥沉睡在大地母親的懷抱。
抬頭望去,一輪圓月掛在天空中分外明亮,猛然想起兩天前的中秋節(jié)雨夜,未見到最圓的月亮,留下的是遺憾和惆悵。此時,那圓圓的明月,露岀淺淺的微笑,向人間灑滿甜韻,牽動了我的情思。據(jù)天文觀測報道,今年月亮最圓的時間不是農歷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七,我有了強烈觀月的欲望。
夜深了,月光下我信步登上不遠處的印臺山公園,凝視天空圓圓的月亮,勾起不盡的遐想……
我想起當年客居廣水壽山腳下的詩仙李白所寫下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詩人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是何等強烈!千百年來這首千古絕唱,家喻戶曉,享譽世界,表達了漂泊異鄉(xiāng)人對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深深地眷念和難舍難分的情懷。如今,廣水為全國書法、楹聯(lián)、詩詞之鄉(xiāng)。深厚的文化底蘊,肩負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假如李白穿越到現(xiàn)代,重返人杰地靈,充滿書香氣息的廣水之鄉(xiāng),在這花好月圓夜之美好時刻,他該又有何種感慨呢?
我想起明萬歷年間的一個中秋,從廣水走岀的湖廣舉人楊漣登上蛇山黃鶴樓,朗聲吟作《楚闈中秋》:
戰(zhàn)罷文場筆陣收,
客居不覺近中秋。
天開銀漢三千丈,
人仰金風十二樓。
燭影遙添豪士氣,
桂花偏插少年頭。
今朝得會嫦娥面,
明日蟾宮任我游。
這首想象豐富,氣勢磅礴的詩,道岀了一位三十一歲客游他鄉(xiāng)青年人的雄心壯志,在后來的時光,楊漣官至左副都御史,悲切的是剛正不阿遭陷害,蒙冤慘死在獄中。而值得撫慰的是家鄉(xiāng)人民沒有忘記他,隨著本土作家姚東明、黃海卿先生所著長篇歷史小說和同名電視連續(xù)劇《清官楊漣》的問世,楊漣廉潔正直的形象將融入人們心中。在這又逢八月中秋吟佳詩的當口,若楊公地下有知,也會含笑九泉。
透過靜謐朦朧的月光,南邊不遠處的烈士紀念碑緩緩映入眼簾,我不由得至誠的仰望,那潔白的塔碑似乎在娓娓道來當年的悲壯。是啊!正因為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熱土地,才有今天的遍山映山紅,花好月圓桂花香。
一輪明月的清輝,傾瀉在我的心田,安撫著疲憊的心靈,從醫(yī)生涯中的如煙往事,又浮現(xiàn)在腦?!?/font>
病房中,青年醫(yī)生那張張嫩臉,過早的刻下了歲月的風霜,無影燈下的戰(zhàn)斗,沒有硝煙,卻緊張異常。沒有花前月下,病痛的解除是他們最大的心愿。
病房中,盡責的護士,也許是位不稱職的母親,而南丁格爾誓言始終牢記心間。那年,藍光閃過之后,千里之外的汶川大地震的余波,使整棟病房大樓明顯晃動,震中不明,人們在恐懼中繃緊了神經??滩蝗菥?,緊急撤離住院病人,是醫(yī)務人員的職責。而她所負責那組三位血液透析病人,卻要堅持透析,不愿撤離。她邊動員病人,邊繼續(xù)幫他們治療,完全鎮(zhèn)定自若。事后當記者采訪:“在大樓隨時有倒塌的危險,是什么力量,使你堅持留下陪伴不愿撤離的病人?”她靦腆的回答:“我是護士,當危險來臨,決不能丟下我的病人不管。”是呀,這簡樸的語言卻飽含深情,醫(yī)者仁心,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病房中,我的病人,她是一位善良的母親,心跳驟停后的那場六十分鐘的搶救之戰(zhàn)萬分艱辛,我筋疲力盡。她那雙長跪地面的成年兒女求助而絕望中又充滿期待的眼神,使我心靈強烈震顫,而搶救成功后他們由悲至喜的致謝,使人由衷的欣慰。心懷善良,便生岀隨喜之心,“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蔽覀兊娜烁裨谶@點點滴滴的理解和信任中得以升華。
……
夜靜悄悄,陣陣秋風將我的思緒又帶到眼前,月兒已上中天,那輪圓圓的秋月,一直掛在天空散發(fā)著皎潔的光芒,她將溫馨深情地灑向山城,傳遞給家家團圓后進入夢鄉(xiāng)的人們。那千百年來流傳的有關中秋節(jié)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將在人們美夢中再顯。
此時此刻,我站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沐浴著月光的滋潤,享受著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七圓的幸福感受,人也豁然開朗,那縷縷情愫,不盡的牽掛,蘊含著對這片美麗故土的深深依戀……
2017·10·7(農歷八月十八)凌晨于廣水
作者: 梅蕊凝香 時間: 2018-9-30 08:35
《十五的月亮十七圓》賞析
劉世銀
文如其人,散文最見真性情。
《十五的月亮十七圓》文章的標題,讓我想起了一段文字,其大意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的優(yōu)劣,取決于能否映射現(xiàn)實,有無社會關照,若文風浮夸自大,標題一驚一乍,事實似是而非,不僅唐突了讀者,也喪失了傳播價值,污染了輿論生態(tài)?!笆宓脑铝潦邎A”,既不是文字游戲,亦非故弄玄虛,而是“據(jù)天文觀測報道”,一種自然天象的借用。至于“十七圓”是否暗含了諧音“實祈圓”,恐怕本是作者的無心,而是賞析人的妄自揣度,自作多情了。
《十五的月亮十七圓》題目平淡,情節(jié)也簡單,既沒有時空穿越,情節(jié)臆設,也沒有大起大落,悲歡離合。全文的起承轉合可概括為:下班了,出來走走,抬頭一輪圓月,這圓月“牽動了我的情思”,勾起了我不盡的遐想;由是,有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有了楊漣的《楚闈中秋》;有了汶川大地震中醫(yī)務工作者的堅守;有了作者親歷的那一場六十分鐘的搶救。四個情節(jié)的轉換,直觀外化,虛實相間,不溫不火,筆隨心移,文到意到。其中恰到好處的議論,雖著墨不多,卻有“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幽處。
文章緊扣題目,貫穿一個“圓”字,講的是中國故事,抒的是凡人的情懷。盼圓,盼月圓人更圓,是文章的主旨。
先看李白的“低頭思故鄉(xiāng)”。在人們應有的親情、友情、戀情、鄉(xiāng)情里,其中鄉(xiāng)情,無疑的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判斷和民風世俗取向。這一者是因為,故鄉(xiāng)不僅是一個人生于斯,長于斯的熱土,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故鄉(xiāng)有他的父母雙親,故友親朋。李白在中秋月圓之夜時思念故鄉(xiāng),亦正是對與故鄉(xiāng)親人團聚團圓的一種期盼,一種巴望。再推敲楊漣的《楚闈中秋》。此詩言的雖然是楊漣當年的豪情三千丈,壯志九霄重,但正如作者所言,他的作詩時間是“在這又逢八月中秋吟詩的當口”。毋庸置疑的是,青年楊漣當時也是想一舉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好還鄉(xiāng),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故鄉(xiāng)親人的牽腸掛肚,日思夜想,期盼著與親人團聚團圓,仍是他內心深處的一種黃土精神,凡人情愫。對此“客居不覺近中秋”已是最好的詮釋。
至于此文接下來的兩個情節(jié),其盼圓的情懷就更為凸顯了。汶川大地震,“整棟病房大樓明顯晃動”,且“震中不明”,面對隨時可能降臨的死神,醫(yī)護人員的一句“決不能丟下我的病人不管”,實在令人震撼。這里且不說醫(yī)者仁心,單就這語言行動的感應內化而言,他亦正是期盼著病人早日擺脫病魔,待來日康復,好與家人團聚團圓。一場六十分鐘的搶救過后,作者感言“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余香是什么?不也是期盼、巴望著讓病人重回家園,與親人團聚團圓么?!
歷代文學評論家都在講散文貴在形散神聚。而《十五的月亮十七圓》正是做到了恰到好處。散文講“韻致”、“韻味”。據(jù)此,有“致”有“味”,優(yōu)雅暢達,平實自然,行云流水,清泉石上,是賞析人對此文的褒獎與首肯。至于中文有個別句式欠規(guī)范,文意的啟承過渡尚有可推敲的余地,已是瑕不掩瑜,不在賞析者的行文之列了。
創(chuàng)作要有底線,這底線即是對真、善、美的謳歌,對人間大愛的呼喚。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為文者的高度自律。對此《十五的月亮十七圓》已有近乎完美的體現(xiàn)。
艾青有詩云:“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笔堑模疚淖髡呱钌畹貝壑_下這片多情的土地,他在一任多情的馬蹄縱情之時,依然巴望著那一輪圓圓的明月,將溫馨深情灑向人間,灑滿山城。
2018年8月31日
作者: 無悔紅燭 時間: 2018-9-30 19:01
明月之夜,筆下流淌有溫度的文字,給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作者: 姓吳名恥下流 時間: 2018-10-3 15:52
之前,經常有人問我一句話“學習了嗎?”忙于工作的我羞于啟齒。今天,我可以昂首挺胸滴大聲回答:學習了!
除了學習欣賞樓主優(yōu)美的文字,特別是樓主身為一個醫(yī)生的那種人文情懷,及職業(yè)使命感,更令人敬佩!總之一句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作者: 而來 時間: 2018-10-7 14:54
賞析寫的高深莫測,賞析只能說自己讀到感受到的美。這種美感每個人體會不同。我認為,標題,作者本意就是想說的十五的月亮十七圓。這是事實,在后面的文中也有印證。如果硬要說有什么含義,也可以理解為,錯過的并非都是美好的。當然,你的理解也是對的,但,作者當初選為題目,絕沒想這么多,這么復雜。
要說此篇散文的美,就只有情真。文章在謀篇布局,表現(xiàn)手法,選材都很普通,特別是兩次引用詩文,并對詩進行講解,更是畫蛇添足。但是,通讀此文,能讓人感動,給人美感,在于言語的樸實,接近生活,字里行間,流露真情,深深抓住了我。
讓我加分的,其實只有一個詞,“心懷善良”,一文一詞能打動人,足夠。
作者: 而來 時間: 2018-10-7 15:05
個人認為,如果把第二節(jié)引用詩的一大章節(jié)全部刪掉,這篇散更加優(yōu)美。
歡迎光臨 隨州論壇 (http://www.innakrishtal.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